首页>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2019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和《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2-18 09:01:39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9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攻克难点,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创建,全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积极为全市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制定出台了《淄博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淄博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实施办法》《淄博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等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编发了《淄博市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摘编》。积极融入创新型省份建设,起草了《淄博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19-2020年)》,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进程。

2.全市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在去年我市研发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今年全局分7个小组实施区县挂包指导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加强多部门间联动,形成全市研发投入工作合力,联合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分区县、分层次组织举办培训会11场,培训单位1800余家、人员3800余人。2019年全市研发投入统计再创新高,总量达到133.68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3%,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总量位列全省第4位,占比位居全省第2位。560家企业享受省市县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补助总额1.69亿元,数量及金额均居全省第3位。

3.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积极落实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制定出台了《淄博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11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合作银行共为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83笔贷款,贷款金额3.4亿元,其中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3.3亿元,平均贷款利率5.02%。

4.改革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组织开展了市级科技创新资金分配办法改革工作,组织实施了市高新技术创新“双十”计划,主要负责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除无偿资助、兑现奖励、政策补助、校城融合资金外,将剩余资金按“因素法”切块分配至区县,扶持区县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增强了资金使用绩效。2019年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计划共兑现扶持资金20750万元。

5.扎实推动市级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代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淄博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构建形成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成果梯次培育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市重大科技成果提名工作,共受理重大科技成果175项,经专家评审和综合评议,认定重大科技成果91项。

6.大力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工作。编制完成并对外公布权责清单事项14项,梳理完善政务服务事项30项,入驻行政服务大厅业务18项。全年共办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政务服务事项2650项,一次办好率100%,依申请事项全程网办率84.6%。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上半年工作考核中,荣获“优秀窗口”通报表彰。

二、科技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对上争取实现新突破,为企业转型升级添动力。聚焦全市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应用示范协同联动,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根据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省第3位,增幅位居全省第5位。全年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扶持资金5.7亿余元,推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了联合基金三方协议。

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备选库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方案》,联合市税务局举办高企认定工作培训会3场,创新实施局领导督导区县、挂包企业服务机制。全市共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企业260家,申报数量同比增长43%,根据省科技厅最新公示名单统计,我市共有201家企业拟通过认定,净增数将超过130家,预计总量超过510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535家,数量居全省第5位;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备案169家;兑现9家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奖励扶持资金900万元。兑现93家中小微企业“小升高”补助资金930万元,企业数、资金规模数均较去年实现翻番。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11家、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4家,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库20家,与山东大学签约共建科技创新平台5个,山东理工大学获批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促成了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在我市建立了便携式移动源污染排放测试研究院和项目转化基地,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刘维民院士在我市组建了“淄博高端合成润滑材料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淄博科技实践基地、青岛科技大学鲁中安全环保工程与材料研究院、淄博能源研究院等9家平台在我市相继设立。兑现2018年新备案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补助奖励资金2700余万元。

4.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取得新突破。构建形成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成果梯次培育体系,我市企业牵头或参与的4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1位。我市企业牵头获得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6项,获奖数量居全省第4位。强化科技成果统计,全年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登记112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540项,合同成交额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20%,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

三、加快创新资源整合聚集,产业创新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1.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积极筹建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分院,生物医药研究院、淄博绿色化工材料产业技术研究所通过加盟、共建等方式融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全市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组织召开了全省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推进工作座谈会(淄博片区),制定出台了《关于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谋划建设先进陶瓷、MEMS、高效机电泵业等创新创业共同体,协助省科技厅完成先进陶瓷、智能微系统及其应用2个共同体现场考察。

2.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牵头组建了新材料产业工作专班,成立了由25名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组织召开了新材料产业专班工作会议,研究拟定了工作推进措施,编制形成《淄博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目前,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987项,建设项目200多个,列入《2019年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名单》重点建设项目46个。

3.积极推进山东半岛(淄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市财政局、组织高新区完成《山东半岛(淄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资金实施方案》推荐上报备案工作,获批支持重点项目21个,扶持资金2680万元。

四、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交流合作成效显现

1.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及山东省暨淄博市科技活动周。本届论坛邀请了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共同举办,精心策划了1场创新驱动发展专题报告会、7场学术论坛和46场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海外国家科学院的30名院士,50名国家级高端人才及国内137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相关活动,深入对接项目500余项,签订合同62项、协议207项,达成合作项目410余项。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人民网等29家媒体的60余名记者对论坛系列活动作了重点报道,主办方规格、参会院士专家人数及社会关注度均为历年之最。举办了以“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为主题的2019山东省暨淄博市科技活动周,开展了省市科技成果展、科普成果展等科普系列活动,共有社会群众、青少年及大学生共计3000余人参会,营造了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2.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工作。成功举办2019年淄博市“广州科技周”、“上海科技周”等活动,组织我市60余家企业参加,召开了3场产学研项目对接洽谈会,共对接科研技术成果400余项,促进了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与我市产业的精准对接。促成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我市20余家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了“日本专家淄博洽谈会”,16位日本专家与110余家企业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75个。目前,共引进外国专家420余人,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引智项目86个,争取国家、省、市各级引智项目资金1424万元。

3.全面推动校城融合向纵深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市外高校院所与淄博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市内科技型企业积极与市外高校院所共同开展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引导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淄博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淄博市重点研发计划(校城融合发展类)申报立项工作,共受理申报项目500余项,立项99项,补贴博士人才114名,扶持资金6960.8万元。

4.全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科技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储备库,推进各类国家、省级、市级人才工程的推荐申报工作。全年共有3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2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获齐鲁友谊奖,11人获“淄博友谊奖”,9人荣获“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优胜奖,35人入选市英才计划及杰出精英创业,贺克斌、陈蕴博院士的2个创业项目拟启动“一事一议”程序;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证件386人次,在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建立4家海外引才工作站,组织全市创新企业21名企业家赴以色列培训;入选国家级高端专家项目2项,省级“外专双百计划”4项,省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1项;兑现5名杰出精英人才创业启动资金1150万元,对25个2019年度大学生优秀产业化项目给予奖励资金250万元。

五、科技下乡全面实施,科技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精准科技扶贫。围绕乡村产业振兴、脱贫攻坚等任务目标,联合山东金洋药业、花沟镇龙屋村三方签署“政企村”结对共建协议,积极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龙屋模式”;组织注册山东省科技特派员442人,组建3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实现了扶贫重点村全覆盖,为扶贫村提供多方式科技指导服务;申报省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30个,获批扶贫资金289万元;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成果推广等科技扶贫帮扶系列活动20余期,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000余人;1名科技特派员获国家科技部通报表扬,6名科技特派员、2个组织实施单位获省科技厅通报表扬。

2.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扎实开展科技扶贫协作。立足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实际,与滨州市、石柱县科技部门开展科技扶贫协作对接活动4次。邀请滨州市、石柱县科技部门代表团来我市参加第十八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联合举办了“2019年淄博-滨州科技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2019年淄博-石柱科技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推荐鲁渝科技协作计划项目2个,增加实用技术输出2个,与石柱县经信委联合举办“淄博-石柱科技人才培训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等300余人。

六、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科技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1.扎实推进党建规范化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合理高效严密的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选举成立直属机关党委、直属机关纪委。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组织主题党日活动13次,召开党员大会、支部会议等20余次。市科技局直属机关党委被中共淄博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突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28次,集体参观学习8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利用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创新学习模式,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组织开展读书班、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30余次。

3.从严抓作风纪律建设,机关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召开了局系统党建暨纪检监察工作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制定实施了《淄博市科学技术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意见》。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清单制度,梳理排查岗位廉政风险,建立了廉政预警和防范机制。深入高校、企业等服务对象开展调查研究30余次,征集企业家意见建议206条,经梳理汇总为4类28条,逐一检视分析,分类制定推进计划,列出清单,责任到人,强化督办落实,对账销号,确保逐一整改落实到位。


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0年是淄博科技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再突破的关键年,是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市委关于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之年,也是能否争创为全国创新型城市的攻坚之年。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全面提升创新供给效能,为全市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提出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倡树“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理念、“大抓落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追求,紧扣全市“六大赋能行动”、“八个聚焦聚力”、“树标对标夺标”重点工作部署要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各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全力构建科技创新创业新生态,为推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工作目标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省对市指标考核、创新平台建设、“双招双引”、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新突破;突出实效、创新模式举办科技活动周、各类科技创新论坛、研讨会、交流会以及第十九届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博览会等系列活动。

三、重点工作

1.举全局之力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注重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协同联动,加快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全面提升科技持续供给能力,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全力支持桓台县争创国家创新型县,鼓励现有省级农业科技园提档升级,全力支持淄川省级农业科技园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实现淄博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2.全力推动全市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强化创新政策、创新理念的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创新统计培训服务模式,继续联合统计、税务等部门分区县、分层次对规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统计培训工作,重点就企业财务规范归集、系统填报等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强化区县挂包督导调研机制,重点摸排规上企业创新情况,深入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宣传辅导,提升企业研发数据归集的有效性、合理性,做到应统尽统。推进科技政策的有效整合和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发挥研发经费投入正向激励导向,持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激发企业家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3.强化重大创新项目建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项目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思路,根据我市四强产业特点,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围绕重点产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着力构筑高新技术链、高端产业链。精细化梳理近年来科技计划项目落地落实成效,瞄准前沿、聚焦关键,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谋划布局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具有明显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优势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支持。持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创新,组织实施高新技术创新“双十”计划等科技专项,重点推进实施一批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培育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增长点。

4.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发展壮大创新优势企业队伍。全面落实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全市科技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实施科技型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壮大科技型企业的总体规模。建立市及区县联动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政策宣传、认定培训、跟踪服务等工作措施,打造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体系。遴选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扶持力度,打造具有产业创新引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2020年全市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达到600家。

5.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实现大幅度增长。强化平台生态思维,精准对接全省创新平台的改革动向,完善管理制度和扶持措施,强化科技资源整合,提质升级现有创新平台,增强科技综合服务实效性。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专业性研究机构建设,重构创新体系,推进我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由增量向提质转变,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家。巩固提升“新材料名都”品牌效应,积极培育再塑科技创新品牌,重点围绕先进陶瓷材料、绿色化工、电磁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山东省新材料实验室在我市布局建设。加快推进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争取中科院各研究所建设中科(淄博)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加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分院建设。以打造高端链式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重点培育3家左右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争建成2-3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完善技术转移平台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市场化的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金融服务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工程,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全市科技孵化器规模数量和服务效能双跃升。

6.抓好各项科技政策落地落实,助推创业创新加快发展。借鉴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与做法,立足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对近年出台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梳理与完善,形成更加合理、更加协调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主动深入企业开展指导服务,让更多企业全面享受到各项科技创新政策,提高科技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精准服务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地执行,将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各类创新主体,综合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激励规模以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提高企业家科技创新意识,激发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活力。结合《问政山东》、《淄博问政》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对运行管理不完善、实施效果不佳的进行督导整改,对名不副实、不符合建设要求的予以取缔,加强对申报新建各类平台的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市场化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管理。

 7.高水平精准开展科技“双招双引”,推进科技合作交流扩面共融。积极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共赢发展的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科技合作交流模式,高标准筹备举办第十九届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博览会、重点城市科技周、新旧动能转换—海创英才淄博行项目路演专场、市外高校院所校城融合洽谈会等科技“双招双引”品牌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技术难题与专家人才的精准对接。全面落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山东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推进已签约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深入推进校城深度融合发展,扩大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年度校城融合发展计划,支持市内外高校与企业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共建特色产业校企合作平台、实训基地等,加快一批先进适用项目落地转化。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淄博市绿色智慧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特色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8.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方式,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及杰出青年来淄创新创业。建立常态化的外国专家对接交流机制,实施科技人员出国专题培训,组织开展“企业家境外专题培训”、“高层次外国专家淄博行”、“外国专家淄博创新大讲堂”等活动。精准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推进实施“外专双百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和“331引智工程”等重大引才工程,面向全球引进国际知名外国专家和团队,力争年内引进外国专家300人次以上,实施市级以上引智项目30项,评选10个市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每年评选10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择优推荐创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建立慕尼黑国际创新创业共同体,年内新建1-2处海外引才工作站。

9.精准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强化“人才金政37条”的宣传与落实,制定柔性引才的平台奖励等实施细则,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精准度,拓宽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途径,推动人才、平台、奖励等支持政策落实落地。建立高层次人才项目储备库,统筹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合理配置、科学扶持,构建一支衔接有序、结构合理、梯次布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超前谋划,发挥市县级联动机制,梳理全市重点企业技术需求10个以上,注重精准对标引进,加大人才的挖潜和引育力度,做好人才的跟踪服务,多层次、多角度、多措施强化人才引进与培育。发挥国家、省、市重点人才工程激励引导作用,实施好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淄博“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培养选拔工作,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积极构建市、县联动协同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

10.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事业等社会民生领域创新需求,鼓励开展一批重大社会公益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提升科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精准扶贫行动,制定出台关于科技扶贫工作计划,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园、农科驿站等农业科技创新载体作用,组织市科技指导人员、科技扶贫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技能;加强与滨州市、重庆市石柱县科技部门的对接交流,扎实推进两地科技扶贫协作工作。

11.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科技创新服务保障能力。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坚持和完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持续提升组织力。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驰而不息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加快构建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新时代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强化科技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不断提升科技干部队伍精气神,努力培养“狮子型”、“老黄牛型”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走出舒适区,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狠抓工作落实,高效务实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