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和《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01 09:37:15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区县科技局,高新区科工信局、经开区工科局、文昌湖区经发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和《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4月1日

 

 

 


 

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教创新赋能,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科教创新攻坚行动和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组建“科技创新十二个工作专班”,以严真细实快的作风,推动研发投入、高企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实现争先进位,成功获科技部批复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3位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的意见》,开展“把规上企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规上企业”的“双培育”工程,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双提升。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027家,增幅46.09%。二是做好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采用“育苗造林”式培育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79家,同比增长53.22%。

2.科技金融持续发力。一是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金融机构共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68笔,居全省第3位,贷款金额12.94亿元,居全省第4位,其中风险补偿备案12.76亿元。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2021年,全市3家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101家高企加入上市后备企业库。三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券推广应用。积极争取省创新券补助资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2021年共申请省创新券129单,补助金额44.6万元,兑现省创新券及仪器供给方市级补助资金35.3万元。

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省前列。联合市统计局组织召开市科技统计工作会议,组织各区县采取集中式或分片区、乡镇开展研发投入统计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统计法律意识和工作质量。分组对各区县研发经费统计进行调研指导,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发放《淄博市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摘编》1000余册。2020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102.64亿元,居全省第5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79%,居全省第5位,较去年下降0.12个百分点。

二、坚持服务产业根本宗旨,构建全要素科技服务体系,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更加紧密

1.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逐步完善。加快孵化载体建设提质升级,推荐申报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确定10家市级孵化载体和5家示范性众创空间重点培育。全面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7个区县、功能区出台建设方案,指导高新区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打造了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链条。

2.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769家规模以上企业纳入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较上年增加133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7.13%,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3.重点产业创新实现突破。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布局,谋划布局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具有明显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优势科技项目,全年共对上争取各类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扶持资金3亿余元。“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与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式列入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成为我市首个纳入国家试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积极申报“淄博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建“淄博市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成立了“淄博市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三、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扩大校城融合“朋友圈”,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效

1.推进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推进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组织实施创新项目12项,注册成立企业7家,设立5亿元淄博产研创投基金(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加快筹建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打造全市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现已完成组建方案专家论证工作。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增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家。其中,山东省头孢药物与中间体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新增10家院士工作站,2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省级备案。

2.推进校城深度融合发展。协调促成市政府分别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签订了6家产学研合作平台和5个项目合作协议。组织开展2021年市内外校城融合发展计划,共立项支持市内、市外校城融合发展项目106项。

3.推进产学研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成功举办“2021年淄博市‘上海科技周’活动”、2021年淄博市暨桓台县科技活动周、鲁港科技和人才发展论坛、齐鲁工业大学成果推介及专题对接会等活动,现场签订合作项目16项;助推校企人才直联互通,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聘任363名市内外高校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50余个,转化科技成果130余个,实现经济效益4.16亿元。

四、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培育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重大科技成果不断突破

1.加快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引才目标库和人才培养库,入库人数达191人。全年新增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6人。实施“331”重点引智工程,引进外国专家310人次,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引智项目68个,其中,国家外国专家高端项目8个,省外国专家“双百计划”和“抢引计划”8个。兑现各类科技人才资金7876万元。做好典型引领,选树了10名“科技新星”和40名“树标对标夺标”科技领军人才。

2.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登记省级科技成果62项,择优提名争取省级奖励,16个项目获得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新恒汇电子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核心材料”被评为2020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打破国外垄断;6项成果列入2021年度省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5家中试基地列入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个项目获得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推进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251.54亿元,技术交易额认定2.22亿元。

3.全力保障科技服务业健康稳定运行。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起草了《淄博市技术经纪人技术交易补助认定办法》(初稿),举办培训交流等活动8次,培训人数达288人,全市纳入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库初级人才达到291名。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45.92亿元,同比增速26.8%,居全省第四。积极推动我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1家成功备案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全市总数达到6家。

4.全力推进厅市会商工作。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工作重点任务,确定了8个议题,完成厅市会商框架协议签订。2021-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1个项目获批2021年立项,对上争取资金740万元,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五、坚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科技服务民生取得新进展

1.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园区+产业+科技+项目”的发展思路,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对星创天地、农科驿站开展绩效评估,2家星创天地、12家农科驿站绩效评估优秀等次,获扶持资金160万元。做好农社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征集并上报省科技厅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需求13项、社发领域科技创新指南23项、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指南3项。禾丰种业获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第二批)、得益乳业获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获批省级财政资金1754万元。

2.科技特派员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在省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注册备案516人,组建小麦、番茄、苹果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获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服务团补助经费40万元;承办省科技厅基层科技特派员培训班活动,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活动26次,培训农民400余人次。

3.滨州、石柱科技帮扶协作工作成效显著。邀请滨州市科技局来我市农高区考察调研,召开淄博-滨州科技帮扶协作工作对接座谈会。协调推进鲁渝科技协作计划项目落地建设,重庆中药研究所与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就“药用植物桔梗资源收集鉴定及高效栽培技术引进与示范”项目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六、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1.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高标准编制了《淄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出台了《淄博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操作指南》《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的意见》,起草了《淄博市技术经纪人技术交易补助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政策,编发了《淄博市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摘编(2021)》,逐步建立完善了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同时,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获科技部批复支持建设为契机,加快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提升科技持续供给能力。

2.科技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一号改革工程”“全市改革工作要点”等各项改革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局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公安部门工作类居留许可实现“一窗联办”,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联办窗口”,一站式办理两证,办理工作时限由原来1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完成全局24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全程网办,网办率达到100%。

3.科技项目组织模式不断创新。组织开展市级“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活动,截至目前,已征集写榜需求97个,完成发榜55个,其中45个榜额明确为3785万元,10个以不限定榜额形式发榜。举办了高端装备、电子信息2场“揭榜”活动,累计对接学者团队27个,签订揭榜项目合同11项,兑付人才奖励资金912万元,带动项目研发投入16607万元。此项活动作为“揭榜制”引才模式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七、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科技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1.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年内召开2次党组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制定并印发《2021年党建工作要点》《2021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2021年度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清单》等,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指导督促领导班子成员、局属单位党组织书记履行好“一岗双责”。

2.加强政治思想建设。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规范议事决策程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严格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2021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4次,研讨交流14次,上党课5次。组织集体学习40余次。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读书班、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培训班。

3.切实加强组织建设。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8名县处级领导职务任免职级晋升干部推荐、考察工作,完成局机关16名科级干部职务职级调整,完成局属事业单位“名校人才特招行动”2名工作人员的相关招聘工作,选派3名同志参加省“四进”攻坚工作,选派1名同志担任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接收预备党员1人,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素质。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起步关键年,也是全市科技系统对标“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争先创优开新局的落实突破提升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工作部署,特制定2022年工作要点如下。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指示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对标先进、提升品质”“事争一流、唯旗是夺”,锚定“六大品质提升工程”,深化科教赋能行动,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聚力实施科技赋能品质提升“五大工程”,高水平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的科技政策体系,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产业的引领力、支撑力、供给力,开创科教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市“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作出科技贡献、展现科技担当。

主要工作目标: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省前三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5%,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60家和1700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省对市指标考核、创新平台建设、“双招双引”、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质效双提升;突出实效、创新模式举办科技活动周、第二届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十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等系列活动。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合力,推动重点工作攻坚求突破。一是组建科技创新“五个工作专班”。聚力实施科技赋能品质提升“五大工程”,以系统观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化建设,以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整体效能。二是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重点目标。积极对接国家、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围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加强“校城企”协同创新、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营造优良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措施。三是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抓手,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明确阶段目标,抓好工作提前量,细化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方案重点任务落实,力求创新突破,加快融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四是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更加充分主动的挖掘政府服务职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政府职能转变引领体制机制创新。五是建立健全省对市综合考核长效机制。围绕省对市考核指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精准发力,争取工作主动,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在今年各项指标考核中实现争先进位。

2.高标准打造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依托顶尖高校、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科研机构,全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链条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我市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打造成为全市科创平台战略标杆。重点围绕化工过程强化及智能化技术、功能材料及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污染物分离与资源化技术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二是加快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提质培优”,积极探索与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实验室的有效合作。对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条件和要求,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申报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三是加强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按照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强化优势、动态管理的原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全市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创新能力。

3.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向功能化、服务化发展,努力构建更加灵活积极、需求牵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链接引进支持机制,推动平台更紧密有效的引领服务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链条、龙头企业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资源聚集,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公共服务—成果转化”多元互补、开放共享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工程。围绕“四强”产业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构建新型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汇聚叠加,催生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硬核科技成果。二是实施企业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工程。加快建设布局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重大创新平台,不断积蓄创新策源动能。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市级创新平台的提档升级和省级创新平台的新突破。三是培育发展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通过引进共建、优化提升、整合组建等途径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基金化,吸引社会资本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年内组织实施创新项目10项以上,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四是完善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培育机制。完善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机制,支持山东省先进陶瓷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不断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为国内外知名的先进陶瓷技术创新中心,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

4.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培优做强科技创新主力军。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按照“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分层分类精准指导服务,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发展壮大,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提升源头挖掘意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研活动的支持,通过“育苗造林”“精准滴灌”,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工作方案,切实做到“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遴选行业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促其加快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优存量和扩增量双轮驱动,力争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60家以上。二是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以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更大力度实施新一轮以“培育规上企业成高企、培育现存高企上规模”为重点的“双培育”工程,进一步增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后劲,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财政补助、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等普惠性政策的宣传培训及落实力度,全面兑现落实普惠性政策资金,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四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服务与培训指导,与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等加强合作,畅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渠道,推动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五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建立科技资源配置与研发投入实绩紧密挂钩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投入内在动力。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5%以上。

5.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着力推进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以破解重大课题为发力点,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一是构建多元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体系。调整优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围绕我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系统部署、集中资源,遴选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建立创新联合体合力攻关。围绕全市“产业链”完善“创新链”,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领域,鼓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中小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开展“卡脖子”“卡链”“断链”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三是培育实施一批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聚焦国家、省科技创新重点支持领域,精细化梳理近年来科技计划项目落地落实成效,瞄准前沿、聚焦关键,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谋划布局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具有明显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优势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支持。四是扎实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承接好2022年度示范任务,指导东岳集团组织实施“氢能园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项目。发挥好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加大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力争创建为淄博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五是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加强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军民两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促进军民用技术成果转化。

6.有序推进实施孵化载体提质升级工程。以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质升级工程实施为抓手,加速推进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建设多维创新孵化体系。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满足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坚持“源头挖掘、分类培育、精准支持”,指导各区县全面建设好“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强化行业资源凝聚,切实提升各类孵化载体质量水平。推动创新孵化载体规模不断扩容提质,力争新建一批高质量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引进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机构。二是提升孵化载体服务质效。严格按照国家、省级管理办法开展业务指导和认定管理工作,指导现有孵化载体进行规范建设、提升孵化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孵化载体发展统计、绩效评价等工作,强化对载体的动态监督管理。三是培育认定一批高质量孵化载体。组织完成2022年度示范性众创空间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评审工作,进一步鼓励孵化、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继续评审认定10家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对现有的孵化载体进行分级指导,确保新增省级以上孵化载体3家。

7.拓展创新开放合作广度与深度,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践行开放共享理念,探索深化区域合作新路径,不断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一是拓展“新材料名都”城市品牌影响力。以推进高端科技资源招引为目标,高质量举办第二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重点城市“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提升活动精准度和实效性。二是加强与省内重大科技战略对接,不断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紧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和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链接胶东经济圈,加快推进与省内重点城市间的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持续深化与齐鲁科创大走廊对接合作,推动高校院所优势学科链与我市产业链精准对接。三是不断提升产学研协作创新合作水平。全面落实与中科院有关院所,国内外高校的全面合作交流协议。鼓励和吸引国内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领军企业在淄布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机构、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四是深化校城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产教资源精准融合。完善企业“发榜”、高校“揭榜”的校城融合计划项目精准组织模式,激发产学研深度融合势能。支持企业与市内高校共建特色专业、特色学院等,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周期的校地协同融合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科技副总”选派工作,畅通高校和企业人才对接和成果精准转化渠道。五是积极引进海外跨国企业、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在淄设立独立或联合研发机构。组织“高层次外国专家淄博行”活动,强化与欧洲、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打造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平台,年内新建1-2处海外引才工作站和创新创业基地。做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库和引智平台培育库的动态管理,力争入库专家项目达到70项,平台企业达到50家。

8.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作力度。探索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模式,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培育。围绕“四强”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战略前沿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活动的组织形式,加大顶尖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二是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好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作站引才作用,重点对实施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以实效性为导向的支持机制,对紧缺人才试行靶向引进与全方位科技服务。三是完善人才梯次培育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重点人才工程辅导计划,积极组织好各级各类人才工程遴选和创新创业人才大赛的组织工作,遴选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领军人才。四是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办理机制,实现“一窗联办”“一站式”办理,最大限度地畅通外国高端人才来淄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实施“淄博市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和“331”重点引智工程,年内引进各类外国专家300人次以上,实施国家、省、市引智项目30项以上,评选市级重点引智项目10个以上予以重点资助。

9.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面向新时期现代技术要素市场体系需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业态,推动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融通发展。一是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落实。支持高校院所面向企业、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实现产业化攻关。二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依托中科院成果转化淄博分中心、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载体,提升科技成果资源的共享与转移转化质效。三是加强高水平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优质科技成果在淄转移转化提供高效服务。年内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2家。四是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建立技术经理人发展机制,开展专业化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经纪人,落实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交易奖励政策。五是提高技术成果管理及服务水平。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体系和管理流程,优化科技成果登记制度,探索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与科技成果登记工作融合促进。力争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年增长达到30%,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左右。六是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精准度。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强与全市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发新的金融贷款、金融保险等金融产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渠道及服务路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提供覆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全链条、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务。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及贴息政策,扩大科技金融合作银行范围,定期举办银企需求对接会,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科技成果风险补偿贷款及贴息的规模,力争达到15亿元。

10.加快民生科技发展,推进科技惠民富民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工程。按照“园区+产业+科技+项目”的发展思路,引导鼓励园区内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创新联盟。指导淄川区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推进高能级农业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做好创新型县申报材料准备,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加强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培植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链三是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推动科技精准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实施一批农业示范样板项目。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和服务模式,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积极性和活力。四是强化科技服务改善民生。围绕食药安全、污染防治、民生保障、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社会民生领域,组织创新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技术研究,强化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等技术攻关。五是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健全完善科技宣传机制,加强市、区县、镇(街道)互动互联,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科技政策及成果宣传,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1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构建系统集成的全要素精准支持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精准评估体系,探索建立适合我市产业和企业梯次结构的多维度企业创新能力分析模型,打造“年度综合评估+动态监测反馈”的精准评估体系,实现对企业创新的精准“画像”、企业需求的精准挖掘和匹配,筛选一批高成长型科技驱动企业,建立分类分级培育机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驱动领军企业。二是构建科技惠企政策精准匹配推送机制。搭建共享开放的信息服务平台,突出全周期、全要素精准匹配,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技驱动型企业特点和需求,打造全要素支持、全链条保障的“政策包”“服务包”精准即时推送服务机制。三是优化科研攻关组织管理。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机制,进一步完善指南编制、专家遴选、项目评审、立项实施、项目验收等工作流程和制度,推行“揭榜制”“赛马制”等科研攻关组织管理模式。四是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把破除“四唯”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全过程,加快构建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五是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监督管理。完善科技监督与诚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科研诚信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深化科技计划全流程诚信管理。加大对科研违规失信事件的查处力度,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六是推进科技“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抓好科技行政审批集中服务、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一网通办”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方式,简化事项办理流程,不断提高科技政务服务水平。七是大力推进科技治理领域依法行政。强化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增强科技安全保密意识,加强对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等的“两审查”,切实提升加强机关法治建设履职能力。

12.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效能。一是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以高质量的政治机关建设统领科技系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切实履行党组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认真落实民主(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生活制度。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坚持和完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四是培养“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压紧压实推进落实“岗位职责”。加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持续纠治“四风”,积极弘扬新风正气,全面打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实干担当的科技干部队伍新作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