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和《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 |||
|
|||
各区县科技局,高新区科技发展中心、经开区工科局、文昌湖区经发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和《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17日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技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聚焦目标导向,创新工作机制,突出质效意识,统筹要素资源,深入推进“科教创新赋能”,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产业的引领力、支撑力和供给力,全市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5年保持全省前列,为奋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新淄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链条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全方位协同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更加健全。大力实施科教创新赋能,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不断强化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方面的作用,提升引导、统筹、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科技、人才、教育、知识产权、财政等部门政策的协同集成,联合发布了“淄博人才金政50条”,围绕平台、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活动逐步构建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政策服务体系。高标准编制了《淄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出台了《淄博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关于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探索搭建“科技企业云平台”,积极打造全方位政策服务机制,精准分析企业创新数据,实现政策精准定向推送,全面落实达标即办、免申即享,最大限度把政府服务、站台、牵线、增信作用发挥到位。 二是持续强化科技质效意识,科技资源配置和投入效能不断优化。坚持把科学组织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引领和推动产业发展作为一切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质效管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实施意见》,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梳理出对产业发展最具制约性和最具拉动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切实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全市科技资源,集中布局、实施一批对产业引领和拉动作用明显的技术创新项目,把创新资源有效得集中到重点项目、平台和人才上,实现需求聚焦、资源聚集、政策聚合。 三是探索推进科技战略咨询,服务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决策引领更加精准。依托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国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等头部机构,积极引入以中科院为代表的顶尖创新团队,同时整合本地“科技副总”、龙头企业技术核心等共同组成产业顾问团,论证产业发展方向和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的可行性,促进中科院“双百工程”在淄博首先落地,编制产业创新图谱和科技创新路线图,正式发布了《淄博市聚氨酯产业发展报告》《淄博市光伏材料产业发展报告》《淄博市新能源汽车材料产业发展报告》,谋划设计30个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促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全市产业链和骨干企业聚集。 四是纵深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更加有力。加快建立科技金融多渠道服务方式。一方面,持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政策,不断扩大科技金融合作银行范围和贷款总额。2022年,银行为3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496笔,贷款金额16.77亿元,同比增长29.60%,其中风险补偿备案金额16.77亿元;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补助393.6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建立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联合评价、共同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先后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信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的若干措施》、联合银保监淄博分局起草《关于推动全市银行业保险业加快科技金融创新融合 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覆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全链条、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持续打通链接全链条创新要素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积极构建协同互补的科技投入机制,城市创新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积极构建政策引导、金融撬动、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克服企业资金压力,2021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9.43亿元,同比增长16.4%,占GDP比重达到2.86%;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36.71人年,居全省第2位。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6.45%(按照最新测算方法),比上年度增长了8.80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连续5年保持全省前列,被省委省政府督查办评为2022年度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成功获科技部批复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了《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全面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区县域创新高地,桓台县列入省科技厅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型县名单,张店区、周村区成功入选2022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十强县”,占全省总数的1/5。聚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制定了《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督导方案》《支持博山区和周村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12个项目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020万元,列全省第三位。 二是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高能级创新要素向我市加速集聚。科学统筹整合全市创新需求,变独立分散为集约高效,形成统一的科技创新需求大市场,集合对外揭榜挂帅、寻求合作,增强合作话语权。实施“科技副总”赋能行动,制定了《“揭榜挂帅·全球引才”产业引才工作方案》,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系列活动,引导市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到企业一线开展产学研对接,着力打造产才融合、校城融合的“淄博样板”。先后组织了“与山东大学校地合作系列活动”“哈工大-淄博市智能装备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华中科技大学对接交流会”“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系列活动—淄博·成都专场”对接洽谈会等多场综合性对接活动,累计达成合作意向40个,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5个;新选聘“科技副总”127名,总人数达到490人次;“揭榜挂帅”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难题79项,21个项目已实现揭榜。 三是全面加强孵化载体提质升级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聚焦企业成长链条,制定《关于扶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畅通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提升孵化载体在创业承载、支撑服务、活动组织、资源整合、辐射带动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一体化企业孵化创新体系。2022年,山东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等3家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山东省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入选全省首批科技企业孵化链条试点建设名单。依托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孵化示范链条,探索产业垂直孵化模式,持续加强园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资源优质供给,一批优质项目先后落地,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孵化链条逐步形成。 四是突出科技示范工程引领,氢能、智能驾驶等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布局。聚焦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强化科技引领,加快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打造“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的示范样板。重点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和“氢能园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实施,已建成加氢站6座,运营氢燃料公交车200辆、氢燃料冷藏车50辆,科技示范走在了全省前列。加速推进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淄博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集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自动化检测、测试应用等于一体的无人驾驶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积极打造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高地,突出炼化一体化、碳三碳四综合利用、聚氨酯材料、尼龙新材料等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优势,形成了油-盐-煤一体化协同发展、上下游密切配合产业格局,成功获批“国家火炬淄博临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我市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家。 三、充分激发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全方位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一是培优做强科技型企业规模优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实现双提升。创新“市+区县+科技服务中介”联动服务机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22家;推荐市内企业132个项目申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90个项目成功立项,获省级扶持资金3145万元,立项数量和资金均居全省前3位;组织全市96家企业、3个团队报名参加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最终16个项目在决赛中胜出,并有5家企业晋级国家大赛。不断优化全市产业发展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市914家企业纳入年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42%,同比增长了1.29个百分点。 二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瓶颈核心技术,以技术迭代赋能产业升级效能更加突出。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培育机制,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依托,聚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22年,全市8家企业实施的创新项目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扶持,扶持资金9328万元;5个牵头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居全省第3位,其中,东岳未来氢能的“高性能氢燃料电池质子膜”项目获技术发明奖特等奖。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对小试研发成果进行二次放大和熟化研发,面向社会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的成果转化服务,全年新增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家,总数达到8家,数量位居全省第2位;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305.41亿元,各类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 三是提质升级创新平台创新要素聚合能力,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立足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融入全省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能级平台,出台《淄博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地和策源地。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氟硅材料联合基金连续三年1000万元支持;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成功获批建设;淄博产研院设立5亿元的淄博产研创业投资基金(母基金)和3亿元的山东产研股权投资母基金,积极构建“创新平台+概念验证+创投基金+成果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模式。2022年,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8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和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公共服务—成果转化”多元互补、开放共享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四是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有效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作用更加明显。坚持按产业发展所需配置创新资源要素,推进“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引领性产业领军人才,选树一批支撑性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一批海外高端人才,有效激发“第一资源”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顶层设计,优化升级《淄博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全省6人入选2022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平台类),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4人入选2022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科技创业类;完成对35名初步建议入选2022年淄博英才计划的实地考察。实施“331引智工程”,通过海外引才机构、以才引才方式,靶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工程师,集聚一批助推我市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的国际化人才。 五是以科技现代化助推农业现代化,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坚持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依托重点农业高新、农科院所选任科技特派员,先后组建小麦、番茄、苹果等产业专家服务团,开展实地技术指导59次、科技培训13次,服务700余人次,加快先进农科技术在我市落转化、应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先后推荐上报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项目5项、农业良种工程项目1项,山东中以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项目获省级财政支持2020万元,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托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四、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严格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2022年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研讨交流13次,上党课6次,组织集体学习36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开展“干部素养提升科技大讲堂”活动4次。召开2次党组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工作,组织开展“护航党的二十大”五一个行动,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范工作。 二是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开展干部人事工作,选人用人工作导向进一步强化。配合市委组织部在局机关开展了1名市委委员和2名市政协委员人选的考察工作,组织市科技发展中心完成了两名科级干部的选聘工作,局机关新录用1名定向选调生,选派了省“四进”第十三轮次人员,推荐1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乡镇挂职锻炼,组织开展了年轻干部双向结对挂职工作。事业单位改革阶段任务全面完成,组织局属两家事业单位按照新的机构编制规定进行了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进一步理顺了单位人事关系。 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作风能力进一步提升。按照十三届市委第一轮巡察要求,积极接受监督检查,开展了进驻巡察和反馈问题整改等工作。制定并认真落实好《2022年度纪检监察工作要点》《2022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三张清单”》,开展了廉政风险点排查、廉政谈话、廉政教育,组织了“好人主义”专项整治、“酒杯中的奢靡之风”自查自纠等活动,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细化完善了《党员干部廉政谈话制度》《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施细则》等制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落细。 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山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起步之年,是淄博奋力实现“3510”发展目标、“强富美优”城市愿景的起势之年,也是纵深推进“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系统推进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攻坚突破提升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工作部署,特制定2023年工作要点。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提三争”部署要求,坚持质效改革创新、提效制胜、争先出彩,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强化科技质效意识,狠抓科技政策落实,突出科技创新目标导向,以系统观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化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整体效能,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生态,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新的科技力量。 主要工作目标: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7%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分别达到1700家、21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省对市指标考核、创新平台建设、“双招双引”、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质效双提升。围绕上述目标任务,2023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科技创新质效集成改革,着力提升资源统筹和创新策源力。对照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和省科技厅确定的目标任务,构建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一是强化政策聚合效应,加强科技政策法规系统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在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衔接国家、省政策体系,延续整合现有政策、新出台一批政策的思路,梳理更新科技创新“政策包”。二是强化政策系统执行合力,全面落实科技惠企政策举措。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淄博市科技型企业服务平台”,打造全周期政策支持、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务的政策服务机制,实现政策精准推送,全面落实达标即办、免申即享、一口受理,最大限度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三是强化质效管理,建立政策落实闭环管理机制。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统筹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完善各项政策改革措施实施细则和办事指南,构建绩效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市区县联动、融合衔接的科技政策执行跟踪问效机制,确保科技政策落地生根、执行到位。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强化科技战略咨询作用,充实完善科技创新智库,集聚市内外创新团队组建产业顾问团,论证产业发展方向,编制产业创新图谱和科技创新路线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产业的引领力。高质量开展《淄博市科技创新条例》立法调研,加快推动立法进程,为研判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提供高质量决策服务。五是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省对市综合考核长效机制。围绕2023年省对市高质量综合绩效考核指标,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工作台账“清单”,挂图作战,奋力推动各项指标考核实现争先进位。 二、完善构建梯次衔接的实验室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加快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梯次衔接、开放共享、富有活力的链条实验室体系,开展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组。按照科技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和省科技厅工作部署,推进含氟功能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重组改革,确保顺利通过考核评价。二是加快推动省级实验室体系提质升级。按照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巩固提升现有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级实验室“预备队”“网络成员”。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统筹推进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建设。三是优化调整市级实验室体系。坚持建管结合、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强化运行绩效评价,对研究方向相近、关联度高的予以优化重组,对多年无重大创新成果、老化僵化的予以撤销。谋划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探索组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力争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30家以上。 三、统筹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全面提升创新策源水平。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创新平台牵引,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系统布局构建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等多种运营模式的创新平台体系。一是持续推进重大创新平台“扩量提质”。构建以创新实效为导向的平台建设机制,建立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资源库,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争创一批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市级创新平台优化布局,建设一批功能强大、配套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增强平台内生创新动力和行业服务能力。力争新建院士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2-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省技术创新中心扩容提质升级,鼓励引导技术创新中心与规上工业企业强化合作,加大关键技术创新供给力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围绕生物制药、生物发酵、新材料等领域,着力培育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2家。三是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 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或合作建设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单点突破、具备领先水平、“高精尖专特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效能升级,指导山东瑞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筹建山东省生物可降解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 四、更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分层孵化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夯实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基础。强化市区县联动、部门协同,完善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统计单位”四级联动的工作模式,抓好宣传培训和监督考核,实行联审联查,采取“带着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解问题”的方式,有效提高数据质量。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7%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5%以上。二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四强”产业和氢能、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聚焦国家、省科技创新重点支持领域,探索建立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图谱”“项目清单”,强化政策集成、金融赋能、场景驱动、沿链招引,支持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开展“卡脖子”“卡链”“断链”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支持。强化项目实施绩效管理,完善责任专家制度,实施过程管控,促进项目科学实施。三是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建立全链条式培育体系,壮大一批创新企业,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大做强,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坚持梯度培育与精准扶持结合,分层分类精准指导服务,力争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100家、170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建立动态管理的上市培育库, 搭建 “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机制,逐步形成良好有序的企业发展梯队。四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引进、转化、落地一批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对纳统企业逐一开展对接服务,确保各项指标数据及时、规范报送,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 五、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以构建产业技术供给体系为重点,明确创新链“补链、强链、延链”点及技术发展方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一是搭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服务平台。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拓宽企业贷款融资渠道,推进实施 “科技研发贷”,撬动金融机构跟进信贷支持。探索科技信贷综合风险补偿新模式,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鼓励银行推出更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培育机制,建立优秀科技成果储备库,择优推荐提名国家、省科学技术奖。依托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分中心(淄博分中心),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硬科技技术要素市场。探索建立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队伍评价体系,新培育省级备案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家。力争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三是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和科技安全机制。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科技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两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安全风险防范,提升军民协同创新水平和科技安全保障能力。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科技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提高科技在重大安全事件中的应急反应能力。 六、强化“科创淄博”品牌,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坚持开放视野、挖掘资源禀赋,建立“城校企”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要素、产业企业、技术成果、人才政策有效衔接,构筑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创淄博”品牌影响力。一是推进“城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形式、突出特色,打造校地协同创新生态链,全面提升“科创淄博”品牌影响力。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精度,与国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国科新材料(淄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实施中科院“双百”工程,推动优质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来淄转移转化。推深做实“科技副总”模式,沿全市重点产业链,组建“副总”产业工作团,分领域进行产业研究、把脉问诊,打造跨界合作领域科技创新“淄博样板”。二是推进高新区科学城合作联合体建设。指导高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好科学城,借势借力“国家高新区科学城合作联合体”平台,强化与其他地市国家高新区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制造、智能微系统、大健康、新材料及金融科技“4+1”主导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亿级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智能微系统产业集群。三是强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持续深化平台思维谋发展,落实《关于扶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创新发展的意见》,加速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优化升级。指导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按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标准规范发展,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七、全方位引育用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好“淄博人才金政50条”,坚持人才引进高端导向、人才配置市场导向和人才服务精准导向,强化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构建要素联动的人才引育体系。一是构建高层次人才梯次培育机制。围绕“四强”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战略前沿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建立成果导向支持机制,对紧缺人才试行靶向引进。持续推进“揭榜挂帅”产业引才活动,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将才”和为我市产业迈向中高端精准规划的“帅才”,助推我市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梯次培育库,建立以实效性为导向的支持机制,“以赛代评”举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实施青年菁英托举计划,涵养青年人才“蓄水池”,对创新创业人才、优质创业项目“分类定策”培养和扶持。三是拓展国际引智渠道。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窗联办”办理机制,实施“淄博市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和“331”重点引智工程,年内引进各类外国专家300人次以上,实施国家、省、市引智项目30项以上,打造特色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0个以上。完善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库和引智平台培育库,力争入库专家项目和平台达到70项、50家以上。组织开展“海外高层次专家淄博行”等活动,年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1-2家海外引才工作站。 八、加强民生科技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一是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引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和服务。围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技术需求,注册农业科技特派员240名,实施一批农业技术研发、科技示范等惠农项目。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升级增效工程,提升园区农业科技综合发展水平。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强化科技服务改善民生。围绕治污减霾、节能降耗、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社会民生领域,组织创新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技术研究,强化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等技术攻关。三是加大科技宣传和科学普及力度。健全完善科技宣传机制,积极运用网络媒体等有效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科技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协调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九、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培育企业成长壮大为目标,探索建立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流程,完善全市科技专家库。二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拓展与市内外高校院所的校地融合模式,深化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揭榜、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持续推进科技“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方式,简化事项办理流程,不断提高科技政务服务水平。四是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改进科技评价制度,切实在项目、人才等领域纠正“四唯”等问题。完善以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扩大科研自主权。五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技监督与诚信体系,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落实评审专家承诺制,开展评审行为记录,加大对科研违规失信事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成果。 十、更高站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政治引领,不断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效能。一是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提高党员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信息平台,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组织开展“三提三争”活动,聚力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提效争先”,持续叫响“科技先锋 蓝色引擎”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科技业务深度融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二是严格落实党内规章制度。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常态化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廉政谈话制度,认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持续纠治“四风”。三是着力建设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注重干部日常表现考察了解,落实落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和岗位锻炼,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积极发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导向作用,完善干部正向激励措施,强化干部全方位监管,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是深入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强化科技领域依法行政,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巩固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打造阳光政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