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非遗文创平台,发展陶琉美食产业,塑造城市文旅品牌助力淄博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议的办理答复
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
15631
建议人: 焦新、沈洪杰、刘霞、王延刚、杜金云、孙月飞、孙正、朱训岩、韩祥军、赵东强
主办单位: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答复时间: 2021-07-27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关于建设非遗文创平台,发展陶琉美食产业,塑造城市文旅品牌助力淄博经济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科技方面推进陶琉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情况

    我市自2016年起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以来通过校城融合发展计划支持山东理工大学等驻淄高校及市外高校院所在陶琉产业方面,与我市开展校地合作

    (一)优化政策环境,支持校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市从2016年起创新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2016年市委、市政府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设置3000万财政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与山东理工大学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布局建设重点领域科研平台,搭建地方智库201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融合范围由最初的山东理工大学1所高校覆盖到全部9所驻淄高校,专项资金增至6000万元。2019年出台《关于推进市外高校与淄博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市外高校,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校地人才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推进高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对接,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二)推动产学研项目落地,为陶琉产业发展主力加码。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共支持陶琉、文旅融合产业相关项目共43项,扶持资金共计1081.8万元。其中平台建设类项目11项,扶持资金855万元,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类和社会发展研究类项目16项,扶持资金226.8万元,例如,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淄博非遗的当代传承、创新与转化平台”和“陶瓷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等等。一大批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我市落地转化,陶琉、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组织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活动,陶琉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淄博市委、市政府对陶瓷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20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已经连续举办19届、第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顺利举办,通过展会这一平台,积极组织产学研对接、行业高峰论坛、技术产品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加强了与国内外陶瓷琉璃领域知名企业、权威研发机构、重点院校的交流互动,提高了淄博陶瓷琉璃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提案中提出的具体建议,结合市科技局工作职责,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落实。

(一)支持建设陶琉产业研究院。支持山东理工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专家团队,在我市建设陶琉产业研究院,同时引进相关领域科研能力较强的市外高校院所与研究院一同开展项目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等高层次专家在研究院设立工作站。市科技局根据“人才金政37条”、淄博市重点研发计划及校城融合发展计划等对研究院和具体合作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对研究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落实相关人才待遇。

(二)加强陶琉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坚持园区、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战略,通过不断完善陶瓷琉璃产业,实施淄博英才计划,优化陶瓷琉璃领域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充分利用山东理工大学等驻淄高校学科优势和资源,落实好“就职理工,服务淄博”等引才用才理念,完善驻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陶琉产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鼓励高校围绕我市陶琉产业加强学科建设,与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引才、联合培养。

(三)持续开展好陶琉产业相关科技交流活动。通过新材料论坛暨博览会、“科技活动周”、中科院专题对接洽谈会、高层次外国专家淄博行等活动,拓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渠道,搭建我市陶琉企业与高校院所专家沟通对接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各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科研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吸引市外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推动我市陶琉产业发展。

答复原文下载:淄科字〔2021〕40号 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第15631号建议的答复.doc

(一)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壮大陶琉产业集群。要加快陶琉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是抓好龙头企业引领和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朝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立足淄博市,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陶琉文化为主题,融合非遗餐饮,非遗项目体验,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非遗演出、非遗培训、非遗展览馆、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项目于一体,壮大产业集群。形成陶琉设计、研发、制作、营销、展览、展演、学术交流、技能培训、青少年研学等为一园,引发集聚效应。 (二)支持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推动陶琉产业向高端跃升。引进高校“智力”资源,促进校地合作,成立我市陶琉产业研究院。高校学术人才和专业团队的加入,将有力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进陶琉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三)集聚人才和资金关键要素,积蓄陶琉产业发展后劲。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集聚人才和资金,为陶琉产业发展积蓄后劲。在人才集聚措施上,既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陶琉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国内外专家流入,又要吸引一批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来我市交流指导,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灵活的引进机制。鼓励校企联合共建创新研究院,组织开展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地方和企业共同出资引进高端人才。 (四)加强有效制度供给,激发陶琉产业发展活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制度活力。一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设立陶琉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专项支持力度,精准用于行业创新与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助推行业发展。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筹建创新研究院、陶琉产业学院;特色项目扶持、陶琉研发项目或课题以及工匠技能培训等。三是减免文化企业税收,为企业在转型阶段提供土地等政策支持。围绕陶琉产业集群,紧盯陶琉产业创新链,践行以创新发展的市场理念,开发高质量,高工艺,高水平的产品引领市场,精准定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用实力塑造我市城市名片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