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钠离子电池产业布局,全方位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建议办理答复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16317
建议人: 孙夫宝、韩永光、周文亮、马国庆、郑家晴、王伟、赵克强、张成刚、齐文、路贻涛、闫鹏飞
主办单位: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答复时间: 2023-09-25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16317号建议的答复

淄科字〔2023〕29号

 

关于加快钠离子电池产业布局,全方位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推动了新能源领域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培育、成长发展,群体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领域中高新技术企业56家,涉及锂电池、储能、氢能源等方向,其中钠离子电池代表企业有山东永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

2.新能源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市科技局引导企业加强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通过建平台、引人才,不断链接聚集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东岳集团的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泽特气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共建的山东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领域拥有3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进培养了徐丙垠、陈德敏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人,极大提升了我市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

2023年2月,我市与复旦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推动复旦大学深度参与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拟任省实验室主任。目前,省实验室主体建筑建设顺利,部分楼宇已具备入驻条件;成立了省实验室筹建工作专班,负责统筹省实验室筹建期间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保障以及科研条件、人员团队等科技资源的组织协调;起草了省实验室章程、理事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主任委员会章程以及相关管理规章,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高新区先进陶瓷研究院、淄博高新区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进行了对接,积极探索仪器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共用共享。

3.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积极引导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加速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支持企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东岳未来氢能实施“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全氟质子膜的全套生产技术;工陶院攻克了阳极支撑型中空平管及大尺寸陶瓷燃料电池(陶瓷膜)等技术,抢占了氢能产业技术制高点;支持永浩新材料开展钠离子电池材料相关技术研发。近年来,共有18个新能源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立项支持,一批项目的转化实施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发展。二是全面推进示范应用。我市被列为山东省“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组织实施了绿色制氢、纯氢管网建设、热电联供系统推广等相关示范工程,获批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智能网联等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加速我市新能源制造业成果的加速落地,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深入挖掘我市新能源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难题和合作需求,全面梳理市外高校院所科研、人才优势,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为目标,通过开展新材料技术论坛、揭榜挂帅引才、聘任科技副总等途径,推动市内外高校院所智力资源与我市需求深入对接,支持企业申报省重大专项项目,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高地。

二是借助“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的重大契机,吸引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完善我市氢能制储运用等新能源产业产业链,提升对整个新能源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加强新能源产业人才引培力度。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培工作力度,探索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模式,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贯彻落实“揭榜挂帅”活动,加强新能源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培育。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好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作站引才作用,重点对实施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以实效性为导向的支持机制,对新能源产业紧缺人才试行靶向引进与全方位科技服务。

四是加强科技补助政策引导力度。全面落实好新能源产业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及贷款贴息等各项科技惠企政策,利用好“科技研发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保障好新能源产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答复原文下载:淄科字〔2023〕29号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第16317号建议的答复.pdf

 

 

 

1.注重产业招商。围绕钠离子电池产业,建立产业项目招商指导目录,制定有竞争力的招商政策,有针对性性地开展产业招商、龙头企业招商,推动产业链项目招商。在现有钠离子电池项目基础上,加大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力度,尤其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核心部件的生产项目,完成主体产业链布局,吸引和带动包括原材料、机械装备以及电池梯级利用、原料回收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投产,引进更多、更优、更大的关联性项目,实现产业链招商新突破。 2.强化政策帮扶。贯彻落实省、市政府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我市促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将政策转化成“真金白银”落实到企业。继续完善产融合作机制,大力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制定“一企一策”激励机制,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增产增效。 3.推进项目建设。建立一支由项目协调员和企业联络员组成的服务队伍,通过“管家式”式服务,推动项目落地、投产、达产。加快推进山东金谷科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海博景能(淄博)电化学储能系统项目、淄博高新区新能源电解液产业园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蓝固(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原位固态化电解质项目铝塑膜项目等一批配套项目的建设投产和增产增效,为布局钠离子电池和实现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4.深化技术创新。依托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齐都实验室),对标国际和国家顶尖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统筹锂电、钠电、氢能材料应用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开花”。引导鼓励企业建设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打造淄博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 5.加强人才培育。支持新能源电池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导高校、职校合理调整和设置新能源电池材料与器件专业,鼓励校企开展联合办学与人才定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