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主动作为,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对释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方法、拓宽合作渠道,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计划,在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项目,组织“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新材料技术论坛等各类产学研交流活动,持续开展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不断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您的建议,市科技局、市工信局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市科技局推进产学研合作情况
一是持续深化校城融合发展。深化与市内高校校城融合发展,发挥山东理工大学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驻淄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应用优势、企业产业化优势、区县政策优势等,聚焦产业所需,共同构建面向高校和地方的双向服务平台,共同培养汇聚一批技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共同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等难题,提高驻淄院校的创新能力和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支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与市外高校校城融合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全面链接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鼓励我市企业与市内外高校共建特色专业、特色学院。为驻淄高校新引进培养的博士人才发放校城融合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生活补贴。
二是不断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支持高校院所面向我市企业、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引导高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实现产业化攻关。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高校深度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共同体、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工作站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引入知名高校科研团队,为我市产教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催生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深化大学科技园发展,积极探索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三是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与我市产业资源对接,以人才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围绕淄博市产业布局,积极发挥科技计划引才育才作用,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加大引进和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新高地。支持企业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聘任高层次人才担任“科技副总”,探索柔性引才的新模式,促成人才与企业深度合作。支持我市高职院校结合企事业单位技能岗位需求,打造一批校地、校企联合共建的教学基地、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培育出真正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四是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面向我市企业、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依托中科院成果转化淄博分中心、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载体,提升科技成果资源的共享与转移转化质效。积极培育一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成果管理及服务水平。面向驻淄高校分学科常态化征集成熟的科技成果,建立驻淄高校成果库,向我市重点产业链企业精准推送。委托专业化服务机构,遴选高价值科技成果,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对成果转化所需资源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相应任务问题清单,为优质科技成果在淄转移转化提供高效服务。
五是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桥梁。组织“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新材料技术论坛等各类产学研交流活动,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精准匹配国内外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带领企业走进高校,邀请院士专家来淄,精准组织专题对接活动,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对接省会经济圈、齐鲁科创大走廊、胶东经济圈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紧紧抓住产学研结合这个关键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激励措施,在财政资金引导、常态化科技成果信息征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单位协同、社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新格局,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念好“新、畅、优”三字经,加速优秀科技成果在兰陵落地转化,全力打造产学研创新高地,为全市产学研合作工作提供了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市工信局推进产学研合作情况
(一)已开展的工作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坚持平台思维和产业组织理念,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积极为我市企业和顶尖院校之间牵线搭桥,实现产学研交流合作线上和线下的双向延伸,推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产学研交流合作,汇聚链接各类产业生态要素。一是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开展“一企一诊断”现场服务活动、产业创新需求对接会、产学研精准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机电泵、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做好省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梳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人才需求和新产品推介情况,组织参加全省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二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配套。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整合利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推进我市行业龙头企业多渠道、多领域拓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近两年,我市加强与吉利、北京亿华通、爱德曼、上海氢枫等国内头部企业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汽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高端智库资源的合作对接,为我市新能源汽车、氢能、智能装备产业建言献策,共同促进产业协同创新。主要有吉利商用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交流会、山东圣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SD30伺服直驱数控螺旋压力机产品推介会、氢能产业链生态圈座谈会等。2023年,积极指导安泽气体牵头创建的山东省绿氢制备及固态储氢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组织成立淄博氢能产业商会,参加齐鲁物流氢燃料电池车投运仪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载体建设,做好引导、组织、协调、服务,推动研发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一是提高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认定、2家列入省培育,省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8家,累计培育93家市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二是加速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需求为导向,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重点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以来,我市共500个项目入选省技术创新项目。
三是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指导企业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需求为导向,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重点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装备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应用。截至目前,我市共50项产品成功入选山东创新工业产品目录,147个产品入选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名单,18个产品列入山东省精品装备。2023年,为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创新产品供需对接与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工业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我市征集并公布了2023年全市第一批创新工业产品24项。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市工信局将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各方要素联动的政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集成应用,积极探索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立足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建立链条合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产学研活动,推进我市行业龙头企业多渠道、多领域拓展产学研合作。
二是培育提升创新平台主体。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创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是推动产业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要素流动,开展四强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和市场开拓,助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