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市科技局推进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科技系统立足我市新医药产业实际,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通过不断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人才引进,打造研发平台,加大重大研发项目实施,强化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队伍支撑,为行业平稳较快增长贡献了科技力量。
一是支持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引进高端产业创新资源,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涌现了新华制药、新华医疗、瑞阳制药等龙头骨干企业,则正医药、安得医疗、亚华电子等高成长、模式新的瞪羚企业、高成长企业群体。截止目前,全市医药领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1家,医药产业十余家骨干企业承担实施各类国家计划27项、省级计划40余项。新华医疗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多功能大孔径128层滑轨CT系统”、山东金城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五代头孢抗菌素头孢地尔原料药全产业链绿色制造技术开发”、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新冠疫苗包装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多个医药项目获得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加大科技投入,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支持以产业战略联盟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市拥有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金城医药、新华医疗、山东药玻5家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省级企业研发创新平台50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瑞阳制药“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药葛根汤颗粒、厚朴排气合剂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金城医药“第三代头孢抗菌素中间体活性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加快产业创新创业资源导入。聚焦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发展,探索形成“产业研究院+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园”的产业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提供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公共服务等功能。拥有生物医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孵化器内建设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7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投资近1亿元,可提供药物研发、实验检测、医药外包、信息检索等技术服务,累计为500余家高校院所及企业提供服务5000余项,检测样品30000余批次,节约企业开支约4000余万元。
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成果。通过科技活动周、新材料论坛、专题对接会等多种产学研形式,围绕人才、成果、项目三大主题,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10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与交流,与山东理工大学进行“校城融合”发展,与山东大学合作建设山东大学淄博生物研究院。目前,建设博士后工作站7个,拥有泰山系列人才12名,淄博英才计划13人,引进培育国家级千人、万人计划专家6人,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我市新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下一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
按照全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部署,市科技局将立足部门职能,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理念,从实施科技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不断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围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领域加快引进高端产业创新资源,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天然药物、大型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育医药产业科技型中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支持以产业战略联盟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以技术合作、利润分成、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紧密融合。
三是构筑多元化新型产学研机制,推动新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通过新材料论坛、科技活动周等多种产学研活动,围绕人才、成果、项目三大主题,积极促进新医药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加快我市新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认真落实我市人才新政50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双招双引”活动,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创新团队来我市创业落户。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和利益共同体,积极引导企业采取智力引进、业余兼职、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引进医药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医药企业创新提供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