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链 构建“链式”集群发展格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科技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全市20条产业链,出台了《关于实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强化资金、技术、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合理配置,打造“技术创新—工程转化—产业落地—价值实现”的闭环生态,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精准画像,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聚焦全市20条产业链,多维度梳理市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发动专家顾问团、科技副总、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制以产业链全景图、区域分布图、创新平台清单、创新人才清单、创新成果清单、技术需求清单、创新项目清单“2图5表”为核心的创新图谱,明确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园区和企业“按图索骥”找资源、“卡位入链”找项目,推动创新要素沿链聚集,实现技术创新与科创招商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
二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成长规律,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积极配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以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优势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09家、1684家;推荐111家企业入库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信息库,推荐93家企业入库“三高一核心”库。全市重点产业链1544家“四上”企业中,有74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及转化。以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科研攻关,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以技术迭代赋能产业升级。目前,在研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4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61项,吸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以及即发集团、中创工业等50余家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参与;大孔径128层滑轨CT系统、新一代氯碱离子膜、第三代半导体封装用氮化硅高导热陶瓷基片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东岳未来氢能、遨博机器人、鲁泰纺织等6家企业研发的科技成果列入“山东好成果”;其中,“10微米超薄氢燃料电池全氟质子膜”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高精度协作机器人”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提名榜单。今年以来,推荐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6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99项。
四是强化创新要素聚集,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能级。加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社会组织联动,共建基础研究平台、中试熟化平台、概念验证平台、孵化转化平台,布局建设创新园区、产业园区等载体,形成功能完备、衔接紧密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全市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超过500家。充分借助“鲁港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系列专场”等产学研合作活动,构建企业家与专家对接、技术难题与先进成果对接、新产品与市场对接的平台载体;来自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363名人才,在我市企业受聘“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60余项、转化成果130余项,有效链接高校人才资源和企业产业基础,打造产才融合、校城融合的“淄博样板”。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产业链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今年以来,银行为2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78笔,贷款金额10.89亿元,平均贷款利率3.75%。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型企业规模培育,加速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优化升级,继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力争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取得新突破。发挥“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科技研发贷”等政策引导作用,落实省级财政科技股权投资项目“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贷早贷小,拓宽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二是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行动,完善产业链创新图谱,推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合力攻关机制,以技术创新催生更多产业新赛道,精准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装备及部件。推进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三是加快推进平台人才一体化建设。提升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推进香港理工淄博技术创新研究院、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兴研发机构布局建设。统筹推进科技合作工作与区域合作、校地合作、双招双引、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工作相衔接,构建“大合作”工作格局。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引进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将才”和“帅才”,继续实施“331引智工程”以及“科技专员”“科技副总”选派专项行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