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淄博市科技大市场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市科技局推进淄博市科技大市场工作措施与成效
科技大市场是集聚创新资源、活跃技术交易、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区域性重要平台,对释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市科技局积极落实大市场建设要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生态。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链接省级资源,聚力打造山东省科技大市场。对照《山东省科技大市场建设方案》,制定了《淄博科技大市场建设方案(拟)》,目前山东省科技大市场正在建设过程中,尚未形成建设模板,目前我市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尚未启动。当前积极整合我市各类科技要素,对接山东省科技大市场建设,共征集44家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参与科技大市场展厅布展,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0项发布;常态化开展“山东好成果”征集工作,2023年向省厅推荐重大科技成果32项,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微米超薄氢燃料电池全氟质子膜”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精度协作机器人”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提名。2024年上半年推荐好成果33项,4项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积极配合山东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建设,目前线上平台已上线(网址:https://123.232.30.9:27180/#/enterprise/home),集成果展示、需求发布、路演对接、转化交易、中介服务、科技金融、中试熟化、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现已开展常态化征集拟转化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
2.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关于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方式、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了政府政策激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2023年我市技术交易合同额达到30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7%,连续8年保持增长态势。
3.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行动。围绕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逐链开展科技战略咨询,逐链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为实施科技招商和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路线图”。统筹整合全市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深化“校城融合”“校企融合”双向人才交流机制,推深做实“产业链专家顾问团”“科技副总”“科技专员”等工作模式,推动高端智力共享、共用,目前已建成“科技副总”线上备案系统,实行“科技副总”常态化线上备案,全市企业已累计从69所市内外高校院所聘任“科技副总”680人次,与我市企业签订产学研项目459项,向企业实施成果转化267项,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5.79亿元;实施“科技专员”服务行动,选派具有招才引智工作经验的12名干部到省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担任“科技专员”,链接高校优质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到我市集聚,累计对接高校专家120余人次,实现校企精准对接70余次,达成合作意向11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环节,夯实创新主体地位,补足补强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供需双向堵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转化。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鼓励技术转移机构提质升级,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的能力。依托山东鲁中技术市场服务中心承建运营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淄博分中心,有效嫁接全省科技资源,实现更多省内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2023年开展的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绩效评价工作中,我市共有3家机构被评为优秀。二是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试点工作,成立了淄博市技术经理人协会,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行业高层次人才来淄博从事技术转移转化、项目研发、校企合作等。2024年4月、5月分别举办了初级技术经理人、中级技术经理人培训,分别培训初级技术经理人150人,中级技术经理人138人。目前全市培育初级技术经纪人1057名,其中,中级技术经纪人172名。
二、下一步推进淄博市科技大市场建设的工作措施
1.积极链接山东省科技大市场资源。积极链接山东省科技大市场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创新资源聚合、线上线下统一、体制机制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引领高效、运行科学顺畅的科技要素配置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2.协同发力,构建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与组织、发改、工信、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动,寻找政策结合点,协同完善政策体系,主动探索市场化思维,变“政府主导、政策驱动”为“政府引导、市场带动”,推动人才、项目、产业等区域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成果转化。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创新平台的优势,实现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从需求端发力,引导各级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征集、筛选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导更多高校科研团队加大应用性科技成果研发,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可操作性,促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良好局面,让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相向而行;从成果端发力,引导各级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对高校专利成果信息进行采集评估,筛选适合我市实际的成果进行熟化应用;从中间端发力,大力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二是发挥好企业创新平台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企业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平台软硬件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平台绩效管理,对运行不善的平台及时摘牌,在平台绩效评估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指标。
4.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一是大力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积极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鼓励中介机构服务人员参加技术经纪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二是继续培育技术转移机构。按照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备案标准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升工程,加大对独立法人运行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高校内设机构的指导,提高我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和业务领域。积极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链接“山东科技大市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活动,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特色,适时举办更多的专业性科技成果推介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