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创新驱动、结构升级、资本助力的窗口机遇期。我市机器人产业布局较早,经多年发展,在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场景等环节均有布局,基本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市科技局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力度,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外崭露头角。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精准画像,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多维度梳理市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发动专家顾问团、科技副总、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制以产业链全景图、区域分布图、创新平台清单、创新人才清单、创新成果清单、技术需求清单、创新项目清单“2图5表”为核心的创新图谱,明确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园区、链上企业推动创新要素沿链聚集;共梳理我市机器人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16家、创新项目20项、创新平台21家、高层次人才14人。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丰富机器人产品体系。支持遨博机器人、纽氏达特、鸿创机器人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以及工业喷涂及焊接、农用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本体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关键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化供给能力,强化对整机的有效支撑。铂睿(山东)精密工业“机器人用轻小型谐波减速器”、纽氏达特机器人“基于3D激光视觉的智能装车系统”等5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中以现代智慧农业研制了基于机器视觉和自主导航的苹果采摘机器人,打造机器人应用新场景。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攻克了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模组设计、高精度伺服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机器人操作系统,形成了“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协作机器人全国产化;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提名榜单。今年,推荐孚岳电气实施的“用于滤波场的多功能机器人”项目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先进技术成果策源地。鼓励企业推动平台与项目、人才一体化建设,打造不同类别创新平台,完善平台软硬件条件,为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提供载体。目前,淄博鸿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淄博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公司、山东瑞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省级院士工作站等。今年以来,由山东大学牵头,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山东省工业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
四是推动科技交流融通合作,拓展产业创新发展空间。联合山东理工大学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开展调研,征集梳理智洋创新科技、纽氏达特等6家链上企业技术需求11项。组织遨博机器人、莱茵科斯特等机器人产业链重点企业参加2024鲁港科技创新合作大会;香港理工大学与莱茵科斯特共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双方将充分发挥彼此专业及优势,聚焦于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及应用研究。邀请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11位专家教授,与纽氏达特机器人、福莱特无人机、智洋创新等重点企业,围绕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培训服务等环节进行对接交流。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持续推进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合力攻关机制,推进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以技术创新催生更多产业新赛道,精准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推进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农用机械手运动规划与智能驱动技术研发”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支持鸿创机器人、亚华电子拓展机器人关键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示范。
二是持续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合作交流,统筹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合作、校地合作、双招双引、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工作相衔接,构建“大合作”工作格局。支持企业深化与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合作对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联合共建机器人领域高水平创新载体。
三是持续壮大机器人领域科技型企业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积极配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针对机器人及关联产业加快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以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优势赋能产业不断提升创新能级。
背景及问题分析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先后制定出台《淄博市“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总体方案(2020—2025年)》《淄博市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对机器人生产企业给予支持,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支持新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了机器人零部件和配件制造、机器人整机生产、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已拥有纽氏达特、法奥意威、遨博机器人、酷博特智能、凝眸智能、福莱特无人机等重点企业13家,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0.35亿元。
机器人产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核心企业数量偏少,企业处于“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抱团发展”的集聚效应,也没有形成“百花争春”的竞争局面;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尚未实现“本土化”生产,如铝合金机械臂采购自常州,点阵波器件采购自武汉(进口),企业生产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项目大多尚在建设阶段,招引企业意向多、落地少,延链、补链、强链作用发挥不充分;应用场景创新不足,尤其直接面向消费领域的机器人产品开发不足,种类少,没有形成规模。二是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偏弱。产品多为数控型机器人、操作型机器人等初级产品,缺乏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具有较高附加值、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在产业基础研究领域,对伺服电机智能控制算法和快速响应技术、减速器传动精度与大载荷能力研究、人机交互与自主编程技术等方面,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类脑科学、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和机器人仿生感知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软体机器人、机器人集群等技术研究方面还未实现“破题”。三是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山东省出台《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淄博市还没有跟进制定配套产业发展规划,也未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产业跨越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措施不精准。科研机构、专业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在产业发展生态与深圳、苏州、杭州的先进地市存在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优惠政策缺乏“爆点”,无法形成科研院所、市场主体、专业人才向淄博集聚的吸引力。产业发展分散,13家机器人产业相关重点企业分布在临淄区、高新区、经开区,不仅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反而容易产生互挖墙脚等不良行为。
建议
为加快我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在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与技术整体发展路线,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集聚发展,以临淄区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分散在临淄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区县的机器人产业链园区、企业、项目等载体,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强化政策支持,梳理整合我市促进“四强”产业发展、产业链“链长制”、人才金政50条等一揽子政策,结合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特点,研究制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布局建设一批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机器人生产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应用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强化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鼓励机器人企业、用户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合作,共建人才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夯实科技创新智力支撑。
三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着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瞄准机器人产业头部企业和产业链缺失环节开展精准招引,有针对性地补链、强链、延链,吸引更多优质要素,打造“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应用端”的机器人生态产业链。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引导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推动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加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四是进一步深化应用推广。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支持机器人整机企业实施关键零部件验证,增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试验验证能力,开发先进适用、易于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加快家庭服务、教育娱乐、讲解导引、配送餐饮等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让机器人深度融入群众生活。搭建应用推广对接平台,组织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展开对接,在机械装备、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环境要求高、且有一定危险性的细分行业领域开展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探索建立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应用场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