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办理答复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03371
建议人: 孙泽青
主办单位: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答复时间: 2024-09-25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孙泽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1.聚焦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支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强化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对人才的牵引力和支撑力,打造人才蓄水池推动含氟功能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借助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氟硅材料联合基金,吸引和凝聚全国优秀团队和技术成果今年推荐申报山东省人才效能提升示范平台。积极推进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智洋创新3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已公示,1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实地考察,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年度绩效评估为优秀等次。目前全市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企业(项目)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服务链条进一步完善,2023年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700次,培训6000余人次

2.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宽企业引才渠道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广泛链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渠道。协同山东理工大学开展科技副总服务淄博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我市氟硅材料、机器人等产业链组建科技副总团,深入产业链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征集梳理企业技术难题39项,上半年我市企业共新选聘科技副总25人次。开展了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绿色化工及新材料对接洽谈活动,邀请20余名专家团队来淄,12名专家做重点发布,50余家企业参加活动,达成4个合作意向;承办2024鲁港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市政府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协议,我市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3.聚焦重点人才工程,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

聚焦我市优势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按产业所需配置创新资源要素,深入企业开展人才引育工作摸底,全流程指导服务,做好各级人才工程申报推荐工作,沿链梯次培育科技人才队伍。今年7入围万人计划国家科技部答辩环节,入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77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经省科技厅审查后报送国家科技部。5名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平台类)通过综合论证,位居全省第三位次。挖掘推荐22个创业企业类和20个创业项目类人选申报第六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精心筹划,高质量举办省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比赛,择优评选推荐20个优质项目参加省赛决赛,借助省创业大赛品牌,引进一批优质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团队到淄博落地创业。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着力抓好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工作。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力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推荐工作,提前做好人选的摸排和培育,全面抓好人才工程申报各个环节,邀请专家对申报人选从组织申报材料、制作答辩PPT、准备现场考察等各个环节做好辅导,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市区科技部门全程靠上跟踪指导,确保发挥申报人选和企业的最优水平。

二是组织实施好各类市级人才工程,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和培育。贯彻落实好淄博人才金政50条,组织实施好淄博英才计划、“齐心共创·赢在鲁中”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市级人才工程。加大政策宣传,吸引更多人才申报我市人才工程;严格资格审查和专家评审,高质量选拔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做好入选人才的保护和支持,确保人才项目快速顺利推进。

三是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效能,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聚焦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创新科技服务业产业新机制,突出工作质效,发挥好重大平台作用,引进一批人才科研团队,转化落地一批科技成果,推进产业与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各类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全力打造“引育用留”一体化、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最后,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恳请您继续关注,为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

背景及问题分析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主体,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取得一定成效。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和作用的发挥。而人才能不能引进来、能不能留得住,相应地影响着该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制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存在问题 当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引不来,留不下、发展不好(长不好)”的现象,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短板。 1.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相对于一线二线城市在教育、医疗、交通、生活等物质吸引力和城市环境、城市文明、生活消费等非物质吸引力的状况,三、四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处于劣势和不利地位。 2.市场主体认识不高。企业出资人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不足,引才渠道单一,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不到位,甚至存在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3.人才自身价值体现不到位。企业人才的劳动价值、个人贡献、获得收益与收入分配不能成正比;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分配挂钩不匹配。 4.政府扶持政策不完善。缺乏人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规划,尤其是对企业急需的四类人才缺乏整体规划。对企业人才的医疗、住房、社保等投入不到位,部分优惠政策粗线条、难落实。 建议 1.进一步提高政府扶持政策的“含金量”。及时制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企业人才队伍规划纳入政府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与党政人才、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及时制定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具体政策,解决企业人才在配偶就业、子女升学、住房等方面的难题,让其安心工作,长期发展。 2.进一步拓宽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渠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抓住专家下基层、项目进企业的机遇,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活动。鼓励企业采取校企合作、项目攻关、股份激励、兼职兼薪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适时组织企业到知名院校开展企业人才对接会,提高企业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进一步推动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人才工作辐射力和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