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淄博市科技局关于2021年度科教创新攻坚行动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doc | ||
---|---|---|---|
索引号: | 11370300004224562F/2021-5214734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1-12-27 | 发布机构: |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科教创新攻坚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强化责任,狠抓落实,谋求突破,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科教创新攻坚行动”全年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计划
(一)工作完成情况
全面完成季度及年度目标任务。一是积极推进科学城入驻单位招引工作。省产研院淄博分院、首科医谷淄博医学创新中心、京津冀中心-国创(淄博)中心先进车用材料联合实验室、华北理工大学中技研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确定入驻科学城。二是加快推进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效能发挥。积极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相关单位共建3家机构并注册落地,组织实施12个创新项目。三是积极推进高能级产学研共建平台建设。协调促成市政府分别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签订了6家产学研合作平台和4个项目合作协议。推进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广州能源所共建平台落地,完成燃气热泵空调产品方案制定;淄博高端润滑油技术创新中心顺利筹建“高性能节能发动机润滑材料与技术”公共研发平台,编制平台所需设备清单并论证通过。
(二)存在的问题
因科学城建设尚未完工,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的高性能节能发动机润滑材料与技术公共研发平台无建设场地,无法进行设备购置、安装。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支持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建立与市内外高校院所、骨干企业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渠道,积极引入山东产研院优质资源,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
二、实施企业研发平台扩容提质计划
(一)工作完成情况
全面完成季度及年度目标任务。一是加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23家创新平台获批。其中,7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省级备案;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9家企业入选2021年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列入2021年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2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二是加强市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组建“淄博市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依托联盟成立了“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全市4座加氢站、100辆氢能源公交车已投入使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淄博市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等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建设。三是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政策及资金,积极争取省级科技资金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今年以来,兑现市级科技资金2500余万元,对上争取省级扶持资金超过2亿元。2020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1.41%。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综合性重大创新平台相对匮乏,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不再组织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我市符合条件的创新平台数量较少。部分企业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经营,对创新平台硬件设施、人才引进等方面投入不足。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未建立辅助账,对研发投入理解不透彻,导致出现少统、漏统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实现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培优”。瞄准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对照新型研发机构标准,筛选一批研发投入占比高、人员队伍健全,符合基本条件的企业,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二是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分工合作,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统计培训力度,在指导企业做好研发经费归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科学统计科研人员数量,确保全面统计,提高统计质量。
三、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展
(一)工作完成情况
全面完成季度及年度目标任务。一是积极推进与市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平台。完成市政府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签约共建5个产学研平台。二是高质量完成校城融合项目立项工作。完成2018年市内校城融合项目验收工作;完成2021年市内、市外校城融合项目立项工作,共立项支持107个项目;将2021年校城融合博士人才补贴资金2496万元拨付至山东理工大学等省属驻淄高校。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成功举办“2021年淄博市‘上海科技周’活动”、鲁港科技和人才发展论坛等活动,现场签订合作项目16项;助推校企人才直联互通,350名市内外高校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50余个,转化科技成果130余个。四是积极推进重点签约项目落地。市卫生健康委组织4家市属卫生健康单位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华山医院,山东大学公卫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推动省市共建山东理工大学相关工作任务,完成淄博电子信息产业学院项目签约;青岛科技大学教科产融合基地一期工程主体全部封顶;完成山工艺淄博产教融合基地规划建设方案;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二期工程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支持齐鲁医药学院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完成第一批20个驻淄高校品牌专业正式立项和第二批20个专业遴选评审;完成齐创大厦立项、设计、开工等全部准备工作,已顺利移交至市城市资产运营公司并具备开工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在基本具备齐创大厦开工条件的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新增了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交通影响评价、文物勘察3类新增必审项目,需要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入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工作,引导我市企业事业单位与市内外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开展项目合作、联合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有效链接好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学科资源。
四、建立健全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一)工作完成情况
全面完成季度及年度目标任务。 一是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确定10家2021年度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进行重点培育;确定5家示范性众创空间,获取奖励资金50万。对2020年认定的笃行众创空间等10家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指导规范孵化器管理,提升其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能力。二是全面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指导高新区出台了《淄博高新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重点打造了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孵化示范链条。三是加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荐淄博市张店区青年创业园申报2021年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组织申报2021年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桓台县创智谷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评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区县一体化孵化体系发展进度差异较大,高新区一体化孵化链条试点工作还在筹备中,部分孵化载体自我优化提升的积极性不高,对继续按照更高层次的孵化平台进行规范建设、提升孵化服务能力的意愿不足。二是在各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入驻条件、扶持政策、服务活动等环节宣传方式较为单一,扶持政策普及程度不高,企业及创新创业平台主动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及时解决企业平台发展困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重视宣传督导,继续组织全市创业孵化平台巡展等系列活动,深入区县企业调研,实行领导挂包制度,解决难题,促进全市一体化孵化体系建设均衡发展。二是加强与高新区对接,指导高新区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载体示范链条,督促尽快出台孵化载体管理办法。三是开展好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综合评价工作,加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生态建设,组织参与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综合评价。
五、深化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
(一)工作完成情况
全面完成季度及年度目标任务。一是落实五项办学自主权下放等重点政策。制定《关于推动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经市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5所中职学校成功入选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5个高职院校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中职专业申报省级特色化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6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完成第一批20个驻淄高校品牌专业正式立项和第二批20个专业遴选评审;成立了新时代东中西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联盟;完成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一期项目,二期按期推进;举办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2021年高端论坛;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现代服务学院、国际时尚学院等一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项目落地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改善、提升,淄博信息工程学校、淄博工贸学校新校区建设进展较慢。二是现有师资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补充、提升和流动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政策,推进市属中职学校建设,切实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设4个市级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和8个区县级共享性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建成2个设备先进性、丰富性全省领先的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支持建设1—2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3—5所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深化校企一体化育人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引导职业院校与地方优质企业合作举办二级学院,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契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