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议的办理答复
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
202171
建议人: 王玲、唐加福、李庆文、刘绍华、李伟
主办单位: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答复时间: 2021-07-27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关于“打造齐鲁科创大走廊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思路

202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淄博市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后,我市以此为契机,全面对接济南市科技创新资源,主动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济南先进产能转移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力促我市沿线企业与济南高校产学研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带动作用,打造“科创+智造”融合发展示范带探索实现济淄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二、采取的主要举措

1.加强与驻济南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实施多元化科技合作和交流活动。截至目前,我市企业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驻济高校共建平台30余个,联合开展项目合作70多项。2019年9月,淄博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其中,“山大-淄博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已在我市落地。

2021年3月2日,淄博市政府与山东科技大学签约仪式, 推动双方产学研深入合作,加强双方人才合作交流促进山东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在淄转化应用,淄博将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集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实训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目前,校址已选定在淄川张相湖畔,市科技局正在会同山东科技大学和淄川区制定学院办学方案。

2. 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我省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规划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为全省各市加盟院所协同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20年,我市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分院,市财政每年拨付1亿元资金用于产研院建设,支持我市企业、科研院所加强与淄博产研院的科技合作交流目前,淄博化工材料产业技术研究所、生物医药研究院、先进陶瓷研究院已通过加盟、共建等方式融入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布局。

 3. 强化科技引领,建设创新创业体系发挥周村区和淄川区地域优势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平台建设与认定已建设淄川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3家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同时大力挖掘和培育有潜力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进行重点辅导,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作为省级孵化平台进行重点培育,本年度完成市级孵化器备案申报工作;将蚂蚁城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省级众创空间作为升级国家众创空间进行培育

 三、我市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下步打算

1. 加大济南高校院所融合发展力度,充分发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人才、科研、学科优势,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市外校城融合发展计划,引进省内高校优质资源与我市相关区县、企业开展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市外校城融项目通过鼓励经十路沿线创新型企业驻济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加速人才、项目、成果向淄博流动,促进我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二是组织我市企业赴济南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利用新材料论坛、科技周、支持区县开展“百名专家淄川行”等活动,拓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强与驻济南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科研机构的联系与沟通,推动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交流。

2. 积极承接济南先进产能转移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一是发挥周村区和淄川区区位优势,承接济南市重大人才项目落地转化,吸引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济南市高端创新平台的淄博分中心或中试基地,将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成济淄两地高端人才“栖息地”和创新创业“后勤保障基地”。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平台建设与认定支持淄川区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苗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孵化器,中一产业城等为加速器,金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等产业园组成的创新创业链条形成政产学研相紧密结合,科技、人才、金融为支撑的一个链条、三个支撑的创新创业体系

 3.积极融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引导我市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对接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中科院有关院所在济淄两地连线,融入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建设,助推中科院高端创新资源围绕齐鲁科创大走廊集聚发展。推动山东产研院将淄博分院建设,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成果落地转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淄创新创业,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理念和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有解思维,以思想“破冰”实现行动“突围”,坚持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和“引进一个顶尖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提升一个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四个一”招才引智理念,与济南市主动对接、主动融入,加快济淄共融共通,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携手推进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

答复原文下载:淄科字〔2021〕38号 关于对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第202171号建议的答复.docx

(一)加强区域联动发展 一是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转移发展平台。围绕产业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以汽车及零部件、激光智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山东自贸试验区等重点区域战略,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区域重点项目等开展精准对接,吸引产业、企业和项目在淄川延伸发展、配套落地。 二是构建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对接驻济南高校资源,在经十路东延道路沿线,选址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智囊团。依托我区三百三行活动品牌,通过组织企业参加淄博-名校人才直通车,帮助企业走进名校,与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积极对接,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顶岗实习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快淄川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三期项目建设,完善高创中心(一、二期)的运营管理机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进行运营,吸引驻淄高校、经十路沿线高校的专家教授、大学生来此创新创业,争创省、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打造济淄产业同城发展的创新源。 三是建立区域定向招引平台。瞄准省会经济圈、齐鲁科创大走廊等区域内的优势企业、高精尖人才和新兴项目,大力开展基金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加快鸿泰百川、金方恒建、鸿泰创盈、尚润汇川区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推动创投资本嫁接优质产业资源。构建精准政策扶持供给体系,在普惠政策基础上,实施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政策扶持力度与产业项目形成的社会经济效益挂钩,推动招引产业、企业和项目迅速落地淄川并形成带动效应。 (二)充分发挥好产业园区载体作用。以经十路东延等重大交通互联工程推进实施为契机,全面承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先进技术转移发展。 一是发展壮大经济开发区。坚持把淄川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吸引一批优质企业、配套项目转移落户开发区,助力产业延链聚合、快速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24个专业产业园。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云商智能智造产业园、淄川新材料园区、淄川光电新材料园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专业产业园建设。同时,积极盘活开发区、双杨、罗村、昆仑等区域内闲置土地,推动土地、能耗等资源优先向专业产业园倾斜。实施一批园区标准化厂房、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园区承载力。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依托山东移动大数据中心、淄川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全面对接济南大数据信息技术资源,强化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网联汽车、现代激光、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应用,推进吉利汽车、金城医药、齐鲁激光产业园、中国船舶国防动力产业园、泰晟、雷帕得等一批专业园区、重点企业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孵化能力提升,积极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 (三)推动实现我区现代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平台搭建、先进制造业承接、先进技术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打通济南——淄川优势产业辐射转移、要素资源流动配置通道,进一步发展壮大汽车、生物医药、激光产业等主导产业规模。 汽车产业方面,以吉利新能源多功能高端商用车项目、唐骏欧铃汽车和零部件产业为依托,跨区域整合企业周边土地资源,打造完整汽车产业链条,重点在新能源汽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领域实现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形成整车制造与零部件集成相呼应的产业格局,打造国内知名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十四五”末,全区汽车装备及零配件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培育壮大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医用器械、维生素、中成药等主导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从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到高端制剂的优势医药全产业链。力争“十四五”末,全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 激光产业方面,依托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引进激光行业上下游企业及激光行业科研院所,打造全生态产业链,实现激光产业全配套,全面对接省会经济圈行业领域激光应用需求,共享资源、聚合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打造50亿级北方高端激光装备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