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打造科教人才强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打造科教人才强市,近年来,淄博市科技局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我市企业与高校深入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下一步,淄博市科技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高校深度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成果转化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产教融合联盟,共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中试基地,搭建促进产教供需信息对接等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协同育人,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校城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与我市产业资源对接,以人才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加大引进和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新高地。支持企业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聘任高层次人才担任“科技副总”,探索柔性引才的新模式,促成人才与企业深度合作。2023年起,淄博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将联合选派干部赴各大高校的科技部门担任科技专员,建立起长期、稳定、深入的校地合作关系。
三是以科技项目引领,支持产教融合。通过鼓励高校与我市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承担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服务企业发展能力。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科技政策,积极参与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攻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四是畅通合作渠道,组织“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等各类产学研交流活动。着力打通校企交流通道,聚焦淄博产业结构,选择高校院所富集地区,精准匹配国内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带领企业走进高校,组织围绕产业领域开展专题对接活动,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1.加强工作统筹。建议设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门领导机构,加强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政策供给,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和企业合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统筹发改、教育、科技、工信等政府部门牵头支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牵头组织,中小企业、高职院校积极参与,采取需求导向、项目引领,引导院校与地方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支持驻淄高校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科技创新团队,聚焦关键共性应用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打造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技术交易平台等平台体系,发挥资源汇集优势,做实协同创新和协同育才任务。
2.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梳理创新人才需求结构,细化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引导企业和驻淄高校共同设置、培育现代产业学院、二级学院、实习实训中心等,促进科研创新人才与高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驻淄高校共建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和高端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中国式学徒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力的特色化专业,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覆盖主要产业链的专业群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品牌,带动其他专业向高水平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夯实人才培育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3.建设示范园区。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的建设模式,设置专门区域,建设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先行区”,面向海内外引进名企名校合作举办专业学院、企业大学、高端核心技能培训中心,实现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全程按需培养,畅通产教与产才融合成果转化渠道,培育协同创新和协同育才的园区样板,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能。
4.政策扶持激励。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分类聚焦,制定“规划+土地+财税”政策,以“机构、联盟、平台”为基础,以“项目和课题”为抓手,优化“广覆性”初创基础扶持,强化对产业创新和人才培育融合的效果考核和“奖补性”激励,构建全运营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规划、财税和土地等政策的“酵母”效用,撬动多元资本力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设置产才融合机构全覆盖,中小企业积极加入产才融合合作行动。